提起温州,很多人的初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温州皮革厂”、“温州炒房团”的阶段。殊不知,最近两年,这个位于浙江最南端的小城已经站在了新能源、新材料的风口上,正在成为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区不可忽视的存在之一。
(相关资料图)
对于这一点,在温州做了多年招商引资工作的李冰(化名)深有体会。“最近招商氛围变好了,对接的项目也多了,工作忙不过来。”看似是一句抱怨,但也折射出了温州当前形势的改变。
另外,他还分享了两个细节给我。其一,是关于一家医疗设备企业,一两年前这家企业曾经到温州进行考察,但当时“什么话都没留下就走了”,而今年看到温州一系列新政策以及相关利好的出现,这家公司又主动找了回来,希望能够在温州快速落地。
其二,则是温州某个产业园的项目招商入驻情况。他回忆称,去年的现在,还是招商部门使出浑身解数,才凑齐了不到二十家企业,而今年这个数量直接翻了四倍,达到了八十家,且都是主动报名的。
从李冰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温州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方面,还是个处在布局阶段的新参与者,但翻看温州在招商引资上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发现,从其投资的金额、积极性以及相关政策扶持上来看,也足见其产业转型的决心。
“早几年,温州是走了弯路的,不过现在随着招商引资的进行以及产业转型的迫切性,温州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模式。”一位温州系创业者如此谈到。
投大项目,但并非学习“合肥模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新兴产业链布局和发展更是如此,因此温州在最近两年全面紧盯产业新风口,瞄准行业大块头,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引入大项目上,也喊出了“大招商、招大商”的口号,甚至为加快项目招引进度,温州还对有望招引的重大项目,从项目谋划、招引到落地全程,实行一周一研判、半月一督办、一月一谋划、一季一签约。
最新数据显示,4月21日,温州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今年以来温州各地“一把手”带头外出招商,目前已签约项目总投资840亿元。
这些项目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板块,从产业类别看,新能源产业项目最多17个,计划总投资505亿元;数字经济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51亿元;新材料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54亿元;此外包括鞋服、泵阀、电气等传统制造业项目以及总部大楼项目和文旅项目等。从项目体量看,超10亿元项目22个、超20亿元项目9个、百亿级项目3个。
在更早之前的2022年,当江浙沪的大部分政府和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纷纷包机外出拉单时,温州则反其道而行,立足国内,成立驻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汉招商引智办事处,全市派出500名左右精兵强开展一线招引,规模力度空前。
同年9月,温州成立第二批市招商引智重大项目推进专班,紧盯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开展重大产业项目跟盯推进,成功促成项目签约35个(包括百亿级项目10个)、落地23个。
在这些项目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和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
据悉,永嘉与比亚迪云签约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达产后年产值超160亿元。同样,伟明盛青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22亿元,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预计正式达产后第5年即可实现年产值800亿元以上,年纳税约36亿元。
除此之外,金风科技海上风电、运达风电零碳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创了“产业+资源”一体化全产业链开发的招引模式。比如在招引金风、运达等头部企业时一并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12家,实现“招引1家,带来1条产业链”的效果
当然,这些项目只是温州引进大项目中的冰山一角,这份名单还在持续地越写越长。
早前温州的地理特性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即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即便是温州本地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选择外出建厂,在招商引资方面,政府也无法像苏州等地那样大手笔给地,这导致一段时间内,温州的发展受到影响,而如今随着土地资源的丰富,温州也开始引进了产业大项目,这被看做是温州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温州投资大项目的打法与合肥的风投模式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温州并没有合肥的财政实力和魄力,其次它更多的是出于产业布局的需要,而不在于赌一把,实际上更像是想用合肥的方式达到苏州的效果,但温州能不能靠这种方式走出自己的路,还需要时间来判断。”
另一位熟悉温州招商引资的受访者也谈到:“当前温州对标的城市是苏州,但不管是从产业集群效应、城市势能以及资本配套等方面,温州与苏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传统与新兴两大产业集群并存
如果看了上文,你认为温州只有一些龙头项目,那就大错特错了。虽然从很多动作上来看,温州在全面拥抱新兴产业,但也没有完全丢弃曾经让温州一度崛起的传统产业。
关于产业的定位,我们在温州的政府报告中看到,其目标是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具体地可以看做是由电气、鞋业、泵阀、汽车零部件、服装等5大传统支柱产业,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生命健康等5大新兴主导产业。
在传统支柱产业领域,相关数据显示,乐清电气产业集群占据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产品门类覆盖输电变配电等200多个系列、6000多个种类、25000多种型号,是我国电气最发达的地区。与此同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温州螺丝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年产值预计超230亿元,约占有全国30%的市场份额。而这些也成为了让新兴产业迅速扎根、成长的土壤之一。
另一方面,在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看来,“温州现已形成了鞋革、服装、工业电气、汽摩配、泵阀、印刷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制造业集群。同时,温州已经形成14条市级产业链链长,形成一批能级较高的链主企业,可以赋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温州最大的特色就是创新创业。温州虽然没有太多国际顶尖的大公司,但有大量‘打不死’的中小企业,这正是温州经济发展重要的根基所在。温州应该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打造更多专精特新的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之城。”目前,温州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在浙江省内仅次于宁波、杭州。
另一位与温州接触颇多的投资人也指出,在传统产业中,温州本来企业多且拥有一定的实力。而引入新兴行业的龙头企业与打造传统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群,正好形成了互补优势。
在新兴产业中,除了站在风口上的新能源和新材料,温州在生命健康和数字经济领域也是低调的实力派。
据介绍,仅温州医科大学一所高校就辐射了近三十家医院,近三千万人口,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日的接诊量能够达到两到三万。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温州的眼视光和光医学位于世界排名的前列。依托这样的资源,温州就拥有了发展生命医药、医疗器械的人才和土壤。
同样,在数字经济领域,在数据要素这个小的切入点上,温州也率先布局,并成为了国家“数据二十条”的模版和试点。
不可忽视的温商们
在查阅公开资料和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温州在招商上一个独特的细节,就是大家会频频提及温商们。同样,温商的回归牵引,也成为了温州招商引资的最大来源。
据悉,目前温州通过温商总部回归,已经走出了一条有效集聚温商优质资源的招商新路。配合各种奖励和优惠政策,仅2020年上半年,温州全市新引进总部回归项目32个,产生回归税收32.62亿元。
不可否认,在民营经济领域,温州始终处于“C”位。上世纪80年代的温州,被形容为“家家办工厂,户户无闲人”。在经济学家钟朋荣看来,整个温州经济不是由少数几个能人支撑起来的,而是由成千上万的能人支撑起来的。
与此同时,温州还以温商为纽带,力推项目回归。
在温州坊间,有这样一种戏谑的说法:“走出温州一条龙,留在温州一条虫”。在很多温州人眼里,走出去的企业家才是真正的“东方犹太人”。数据显示,有近70万个温商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
这样一来,温州可以依靠温商在外建立了庞大的经商网络,在吸引温商自身回归的同时,也牵引带动了很多非温籍的国企央企、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等投资温州。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挖掘温商这座金矿,温州还在2022年印发了《异地温州商会“5050”促进共富计划实施方案》,即由市、县两级投促局(中心)牵头,分四年逐年组织引导50个有实力、有意愿的异地温州商会及温商企业,以产业项目为导向,结对山区5县投资创业。
除了温商总部回归这样直接的方式外,我们还发现有一批温商早就开始做起了VC/PE,他们也成为了温州引进投资的一股力量之一。比如森马集团的邱光和、正泰集团的南存辉,药明康德李革,湖畔山南资本谢世煌,唯品会天使投资人之一徐宇等等。
VC/PE的下个目标之城
的确,不管是新兴产业的引入还是传统产业的升级,终归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最近几年,温州也开始在市场化基金上开始布局。
比如近期温州发布了《温州市重点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重点产业基金吸收合并长三角产业升级股权投资基金(参股)、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参股)等市级存量产业基金(不含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由市财政预算安排和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市国金公司)自筹共同出资。重点投资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聚焦新能源、眼脑健康等细分优势产业。
再比如,在今年年初,温州科创基金还新设5支子基金,总规模23亿,重点投向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激光与光电、新能源、新材料等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推动温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据知情人士透露,未来温州还将引入更多的VC/PE,一是利用市场化资本来提升产业的活力,二则是希望引进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完善产业生态。
在被问及来温州的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时,我们得到了两个意料之中的答案:融资和人才。
对此,温州还提出了将在今年深化“科创指数”融资模式。即针对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进一步推广“科创指数”融资模式,要力争实现“科创指数贷”授信余额超800亿元。
与很多新崛起的城市一样,温州在科创氛围和人才上存在一些短板,不过,这方面也正在逐步改善中。
比如9月,温州市与华润医药公司完成3个联合创新中心挂牌、8个产研合作项目签约。再比如中电海康光电创新联合体项目。以“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合作模式,中电海康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共建温州光电创新联合体,合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目前在温已成立5家产业公司。
在高校资源引进方面,最近两年温州推动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鹿城的合作,成立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武汉大学在温州成立“武汉大学平阳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在温州联合伟明环保成立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温州的种种动作,也被敏锐的投资人们察觉。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投资人已经将温州作为了一个项目考察点,我们也发现,像是云启资本、IDG、深创投、华登国际、启明创投等机构早就在温州开始了布局。不难推测,属于温州的新兴产业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而它也将迎来更多的朝圣者。(文/张雪 编辑/张丽娟 来源/投中网)
标签: